第一百一十三章 投资公司-《盛夏1981》


    第(3/3)页

    “嗯,你先在公司宿舍凑合几天吧,等找到办公地点了你再搬走。”

    “好。”

    徐柠手里捧着保温杯,一边吹着浮茶,说道:“让你回来的原因你也知道了,有什么想法吗?”

    李维立刻坐直了,说道:“有一些。我在美国也接触过风投行业,但说实话,那种模式并不适合国内。他们那里创业普遍,投资者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筛选好的项目以及有能力的创业者。但国内不是这样,国内创业的都是什么人?有的原本是工厂的工人,有的是农民,还有的是单位里被挤走的大龄职工。他们的共同点是有胆量,但很难说是合格的创业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堪忧,也许能凭一个点子发展起来,但我不认为他们能让一个企业走远。”

    “继续说。”徐柠端着保温杯,继续不紧不慢的吹着。

    “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走近那些专业人才群体,从他们中找创业者,而不是等着他们下定决心离职创业。比如,大学生、比如企业技术员、比如科研单位研究员,但有一点,年龄必须要小,不能超过三十五岁。”

    “还有吗?”

    “目前就想这么多。”

    “好。”徐柠放下了保温杯,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的计划是在报纸上登广告,就像找工作一样的面试。只要觉得符合条件,那就给他投资一笔钱,我们提供管理跟技术咨询,别的就不管了。”

    “那好啊。”李维高兴的道。

    这比他想的更激进,不过,动静是不是有点大了?

    “徐总,这要是登报的话,恐怕很多媒体都会报道吧,那我们怎么说?而且,政策方面稳妥吗?”

    “就以我名下的征途公司的名义,媒体采访一概拒绝。政策方面更不用担心,总之你只需要照做就是。”

    征途公司是徐柠当初设立合资企业时注册的公司,也是他在国内注册的唯一一家公司。没办法,现在政策有限制,一个人只能注册一家公司。

    “第一笔投资本金,五百万。你尽快拉起一个团队,然后确定一个标准。”徐柠说道。

    “我明白了。”李维说道。

    对这项工作,徐柠是抱着很大希望的,在国内这种相当不成熟的市场,谁有钱就几乎成功了三分之二,只要管理者能力还不错那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除了赚钱,他更希望的还是重新塑造国内的商业气氛,千万别再出现知识无用论这样的蠢话了,更不想听到搞daodan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

    还有,能不能少一些假冒伪劣,多一些创新钻研?少一些骗子,多一些做事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