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官场大换血-《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3)页

    利润确实很丰厚,如果用上先进的纺织设备,再加上低成本的劳动力来发展纺织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那利润确实给力。

    “那就在孟加拉省设立国有纺织厂吧!”朱由校最终同意了,随后补充道:“钢铁冶炼要放在本土。”

    “臣遵旨。”杨国瑞告退后,随即对产业分布进行了调整。

    此时大明的纺织业发展趋势无非就是保留北方纺织工业的同时,新增产能开始向南转移,为南方百姓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改革做一些铺垫。

    能够向南转移的工厂,都是国有企业的工厂。民企在南方,还购买不到蒸汽机。这个时代的经济模式,是属于工厂主的。发展工业拥有巨大的利润,因为技术进步很大,成本也比较低。竞争又不强烈。海外市场无法广阔。

    最大的工厂主。依旧还是国有企业。民企工厂虽然多,但规模上完全无法和国企相比。

    朱由校允许轻工业在大明本土之外的省份发展,但并不允许冶金业之类的产业放到关外远离本土之外的地方发展,一旦这些地方造反了,要么被攻占了,那么大明可就亏大了。

    掌握基础工业,掌握工业体系,才是保障大明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大的关键。科技越发展是越复杂的。那些无法跟上时代的国家,都将沦为打酱油的国家。

    一个强大的国家想要保持下去,并且成为世界霸主,关键还是看能不能熬。能不能熬的关键,还是看百姓是否勤劳。

    如果日子太好过了,自然而然会出现懒惰心理。

    后世欧洲人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太懒了,在中国的竞争之下,已经逐渐沦为三流国家扎堆的地方。

    大明要能熬,就必须做好宏观调控。在保障好基本生存权的前提下,又不能让整个社会的人感觉不要做事就能有饭吃。可以整天到处吃喝玩乐,将快乐完全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痛苦之上,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腐化。

    所以朱由校在工业发展上,高级的要发展,低级的也不丢。对外掠夺的利益,都是用在国家建设上,把民资大量排除在多外掠夺利益的门槛外。

    并且通过宏观调控的模式,让内部百姓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将财富和地位分配给那些愿意吃苦上进的人,那些不愿意上进的群体,反正国家只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

    中国人本身就擅长竞争,不像海外异族那样好吃懒做,又不擅竞争。华人在世界各地能混得开,就是因为擅长竞争,肯努力,能吃苦。

    而一潭死水的国家,就是因为内部竞争出现了问题,有本事的上不去,辛勤劳动的人挣扎在温饱的问题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个国家就出问题了。

    反之,一个国家的人们不用怎么工作,就能够过上很好的生活,整个社会的懒惰风气不断滋长,这样的国家也会出问题。

    如今朱由校搞的宏观调控,就是搞好财富分配,让那些付出汗水的百姓能够收获到劳动果实。

    工人待遇是要提高的,但必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时间和工作量。

    此时新政地区的工人待遇经过宏观调控,每个月的工钱已经调整到了5元左右,而工作量比较大的码头、工地工人,一个月的工钱则达到了8元以上。

    工人待遇的提高,顿时在北方新政各省加快了城镇化速度。大量农民愿意转变为工人,并出让自己的土地。

    圈地运动的速度开始加快,国有农业公司在银行贷款的支撑下,开始大量圈地,并建设农业生产设施。

    至于民资农业公司,此时已经有不少陷入了债务危机,因为扩张得太快,导致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要是还不起钱就要破产,资产就会被银行收走,然后进行拍卖处理。但是在这个掐死了贷款的情况下,还有几个民资企业会出较高的价钱购买这些农业公司的资产?

    最后无非就是被国有农业公司买走这些资产,从而完成农业公司之间的土地兼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