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边文礼攘臂不齿-《三国之最风流》


    第(1/3)页

    张邈问道:“取济阴的时候到了?”

    陈宫精神焕发,神色上俱是兴奋,但见他高冠儒服,一手背於腰后,一手拈着万潜的回信,挺身直立堂上,颇有玉树临风之态,语气里充满了大事将成的喜悦,说道:“是啊,明公!”把万潜的信在手中晃了两晃,说道,“明公,这是万潜给我的回信,他愿意做明公的内应了!”

    张邈闻言,亦不觉微微一喜,说道:“哦?是么?”落目在了万潜的信上。

    陈宫趣步上前,把万潜的信呈给他。

    在张邈看信的时候,陈宫说道:“明公,万潜在信中说,公之族人张长,无故为高素杀害,而荀镇东却不治罪,唯令其髡发代首而已,荀公达对之,更是默然无言!刘馥在济阴,又杀乘氏豪杰李操!且闻徐卓在济北,招徕盗贼,而以良民之田授之,着实把济北搞得怨声载道。明公族中的田地,就被徐卓以种种名义抢走了不少,济北国中的士绅进言劝谏,徐卓竟不听。凡此种种,无法尽举,荀镇东的暴虐不仁,驱虎牧羊,通过这些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潜因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既感伤鲍允诚不降宁死之壮烈,又怜痛我兖人之受蹂躏於徐州铁蹄之下,郡县为之残破,遂愿弃暗投明,拨乱反正,从投明公,甘为明公内应!”

    “徐卓在济北”云云,万潜於信中写的那些内容不算造谣,但那只是从他的立场和观点看去而得到的结论,如是换个立场或者观点,比如从百姓、“盗贼”等的立场去看,那么得出的结论,却会是万潜的结论截然两样,完全不同的。

    那些万潜信中所谓的“盗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贼寇。

    不错,这些盗贼也有扰乱地方,抢掠百姓的恶行,可便在不久之前,这些盗贼却也是百姓的!唯是因了黄巾入侵,烧杀抢掠,使本就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他们受到战乱之祸,以及与黄巾交战的兖州州兵到济北后,虽是州兵,然因后勤补给跟不上等等诸多的缘由,很多的行径却与黄巾无别,也一样是到处从民间抢掠粮食等物,并硬拉民夫,等等,故是使得他们又遭兵灾,实在是活不下去,走投无路了,因乃才聚众成贼。

    徐卓到任济北国以后,经过认真的调查,弄清了境内那些大小诸股贼寇们的来历,知道了他们与“黄巾贼”不是一回事,——黄巾军虽被朝廷、官军蔑称为贼,但实际上他们与“贼”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贼是什么?抢东西、杀人放火、欺凌侵害百姓,此可谓贼;黄巾军则不同,黄巾军也有危害地方的行为,但这些不是他们的主干,换言之,这些不是他们起兵的目的,他们起兵的目的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要改朝换代,用后世的话,是要打倒那些压迫他们、剥削他们的人,虽然他们此前的大首领张角富比王侯,实也是压迫剥削他们的那些人中之一员,可不管怎么说,他们起兵的号召,是建立一个以《太平经》中所描述之理想国度为蓝本的新世界,是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的;并且他们“危害地方”的行为,相比贼寇,也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贼寇们欺负的对象多是寻常小民,而黄巾军收拾的则多是士族大姓。时下的士人们在说到黄巾军的“残暴”时,通常会重点指出“其所过之处,郡县为之残破”,这倒是与万潜在信中指责荀贞的那句“郡县为之残破”一模一样,却有一点需知,此个“郡县为之残破”,主要说的不是细民,而是指的郡县中的士族、冠姓。

    既弄清了境内那些大小各股的贼寇,本亦是良民,与“黄巾贼”不同,他们不是要造反的,也就是说,与地方郡县官方之间,两者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而是“内部矛盾”,徐卓出於兖北历经大战,民户已经凋零,急需充实县乡民力之因,遂与济阴郡的刘馥不同,就没有采取武装剿灭的手段,而即采取招徕善抚的政策,在各县、乡、亭悬挂榜文,明示与诸股贼寇,只要他们主动投降,便既往不咎,并且还分给他们田地,如果愿意当兵,搏杀个富贵出来的,亦许其从军。

    却那济北国境内,数遭战乱,先是黄巾侵略,继而李瓒、江鹄等与鲍信大战於寿张,国内的百姓死伤深重,空出的无主田地为数不少,徐卓好端端的,不拿这些田地分给愿意投降、从良的贼寇,按万潜信中的话语,偏偏他为何要“以良民之田授之”?

    实际上,徐卓拿来授予从良贼寇们的田地,本来就是那些无主的田地!

    只不过,在这些田地没有主了以后,当地的豪强、右姓,依仗势力,抢先下手,将其中的膏腴丰美之地,大多抢到了自己的族中。可抢到了就算是他们的了么?

    徐卓从小就跟从於荀贞左右,极受荀贞的影响,尽管出於时代的原因,现下乃是世家大族渐渐成形,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荀贞没敢把他前世知闻的那些“政权的基础”、“国家的本质”、剥削和被剥削之类,告诉徐卓,但毕竟爱民之心,——此民乃至百姓小民,还是深深地印刻在了徐卓的心中,他对豪强大姓的这种巧取豪夺,渔利小民的行为,当然不会认可!

    所以,他就把这些无主的田地悉数收归官有,有些留备做以后的屯田、学田,备做分给情愿不再作豪强徒附的百姓或者流民等等所用,有些就分给了来降的贼寇。

    这在贼寇和百姓的眼中,无疑是善政,可在当地的豪强右姓、在万潜这样的豪强右姓之政治代表,或言之,在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眼中看来,却则就不折不扣的是虐政,是不仁了。

    同样的政措,被一个群体认为是善政,被另一个群体认为是虐政,一善一虐之间,代表的是两种施政的方向,是对小民、豪强两种不同的站位选择。是像袁绍、袁术在冀州、南阳那样,完全而彻底地选择站在豪强右姓那头,“为政宽”,任由帐下的文武在职事者大肆畜集,任由各郡县的豪强兼并土地,还是换一种做法,一定程度的抑制豪强,站在百姓这边,扶助穷困,以尽快、尽速地恢复治内的民生,恢复治内经济等方面的元气?荀贞、徐卓,包括徐州这个政治军事集团中所有怀具长远目光与远大的志向的成员来讲,他们都会选择后者。

    即便知道这会导致部分地方大姓的不满和反抗,可也是没有办法,也是在所不惜。

    也所以,徐卓收无主之田,分给贼寇的此项政措,他在施行之前,是有过报给荀贞的,而当荀贞接到了他的上报之后,当时就对他表示了坚定的支持。

    即使荀贞预料到了这可能会激起当地、或甚至兖州一些冠族、豪强的仇恨,但人想要作事,特别是做大事,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总是会得罪到一些群体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做出选择,是选择暂时的获利,还是选择长远的获利?就不说分田给贼、给徒附、给流民,将会极大地有助於徐州充实民力、财力,长远有利,就说那黄巾为何起事?还不就是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太过严重么?富者家里连田阡陌,越郡过州,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想使天下重归安定,就必须对这种现象加以制止,加以严厉地打击,所以,放到更长远的范围来看,重豪强兼并之法,抑压豪强也是势在必行。

    宁肯一时得罪那些抓着既然利益不肯丢手的顽固的豪强们,也不能像袁绍、袁术那样,放任不管,这是荀贞、荀攸、荀彧、陈群等在这方面的共识。

    ——事实上,荀贞等的这个态度,在徐州集团内部也是有反对的声音的,然因荀贞的地盘都是他一刀一枪,真打实干地拼下来的,集团中除掉荀氏的宗亲以外,坚决支持他,或者说,对他忠心不二,属他死党的如戏志才、郭嘉、许显、乐进等,且又文武济济,文者智谋出众,武者骁勇善战,是以,反对的那些声音形不成气候,统统都被压制下去了,至多了,荀贞为表现他的礼贤下士,对异议者中那几个颇有声望的,虚心倾听,然后夸赞他们几句,顾对左右,赞叹称他们“深识兴亡在贤,礼重衣冠,推贤崇士”,给他们个脸面,如此而已。

    话说回来,徐卓在济北国,打压豪强,收无主之田归官有,分给贼寇,以作招徕抚绥,那刘馥在济阴郡,却为何没这么干,而是兴兵剿灭大野泽的贼寇?

    两个缘故。

    一个是大野泽的贼寇数量多,且有大野泽为他们的依仗,不好招徕;再一个是济阴西邻东郡、南接陈留,处於与曹操、张邈同时对阵的最前线,故是暂时不宜对郡内的豪强进行严厉打压。

    这也算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势下,对该采取何种政措的一种灵活运用。

    却说陈留郡府的堂上。
    第(1/3)页